2月5日,在齐齐哈尔至大连的2220次列车上,崔佑楠侧着头看向窗外。银装素裹的窗外,有一大片风车,白色的叶片缓缓转动,反射出与白雪不一样的亮色。
崔佑楠住在齐齐哈尔,工作在沈阳,每年来回往返多次。一路上,他会在吉林松原、四平以及辽宁铁岭等地看到类似的风车,一年四季,始终转动着。
这些风车其实是风电机组。叶片转动的风车是旅客眼中的一道风景,但对于电网乃至电力工作者,它代表着一家企业对推动风电并网的努力。
加强管理,力促风电并网
1月18日,国家电网公司公布了一组数据:截至2010年年底,公司经营区域内风电并网装机达到2826万千瓦,连续五年实现翻番,9个省区风电并网容量均超过100万千瓦。风电年发电量48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7.2%,全网风电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达到2082小时。
数据背后是无数艰辛的努力。为支持风电发展和大范围消纳,公司不断加大电网建设力度,目前共投运风电并网线路2.32万千米,投资418亿元。其中,750千伏线路1694千米、500千伏线路2786千米、330千伏线路475千米、220千伏线路8494千米、110千伏及以下线路9703千米,建成风电送出汇集变电站(开关站)25个,升压变电容量422.5万千伏安。电网建设的及时跟进,保证了风电项目的及时并网。
风电输出功率的不稳定性,决定了风电调度管理和并网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高难度。公司副总经理舒印彪表示,在加大电网建设力度的同时,公司还加强风电调度运行管理和并网技术管理,提升接纳风电的能力。
加强风电调度运行管理,主要体现在建立风电实时监测系统、强化风电专业管理、提高风电功率预测的准确性三个方面。
为有效掌握风电实时运行状况,公司要求各风电场建立集中监控系统,各网省公司接入调管范围内的风电运行信息。目前,所有风电场均已纳入各级调度实时监测,初步实现了对风电运行的实时监视和分析。
在风电专业管理方面,公司针对电网实际情况,挖掘电网调峰潜力,最大限度提高电网接纳风电的能力。华北网调相关人士表示,华北电网通过优化电网运行方式,将京津唐电网非供热机组出力压低至运行极限,使蒙西电网低谷时段送电容量从195万千瓦增加到300万千瓦左右,相当于帮助蒙西多消纳105万千瓦的风电出力。
2008年,由中国电科院开发的我国第一套风电功率预测系统在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投入示范运行,目前该系统已覆盖风电装机容量超过1200万千瓦,预测精度达到85%,为风电的调度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司还加强并网技术管理,并网标准体系逐步建成,检测能力大幅提升。2010年年中,在国家能源局支持下,公司投资3.5亿元建成国家风电技术与检测研究中心。中心已具备功率特性、低电压穿越、抗干扰能力等8项完备的风电机组特性检测能力,综合性能指数居世界第一。加上公司参与制定的《风电机组功率特性测试标准》《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测试规程》等标准,我国风电行业不断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既保证了并网风电机组的技术性能,又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安全性。
加大研究,引领风电发展
发展风电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关注和推动的大课题,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奢求“独善其身”、只做好与自身相关的工作是不现实的。从这几年的实践情况看,公司除了加强调度运行管理、并网技术管理等相关工作外,还开展了大量的重要问题研究,做好规划、开展技术创新,引领风电健康发展。
2009年,公司组织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8家国内权威研究机构,开展了《国家电网公司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研究》工作,提出了促进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措施和政策建议;2010年,参加国家能源局组织开展的风电接入电网和市场接纳研究,系统研究了我国风电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实现我国风电健康、科学发展的思路。这些重大问题的研究,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有力地支撑。
全力做好输电规划,保障风电基地开发外送,是公司着力研究的另一项重要课题。我国风电主要集中在“三北”和东南沿海地区,八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开发规模占全国总规模的80%以上,集中度很高。
按照“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以及由近及远、分期建设的总体消纳思路,2009年开始,公司开展了甘肃酒泉、新疆哈密、河北、蒙东、吉林等风电基地输电规划。从研究的成果看,蒙西风电需要在蒙西及“三华”电网消纳;蒙东风电在东北电网及“三华”电网接纳;吉林风电在东北电网接纳;甘肃风电在西北电网及“三华”电网消纳;新疆风电在当地电网及“三华”电网消纳。
公司还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示范引领风电发展。公司大力开展促进风电与电网协调运行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从机组控制、风电场控制、风电基地控制、海上风电接入等各个方面加强攻关,全面促进我国风电并网技术的进步;开展风电场电气部分典型设计,通过风机升压变、升压站以及接入系统方案的典型设计,引导风电设计的规范化、标准化,推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促进风电场与电网的协调发展。
不懈的努力和扎实的工作,使公司在风电规划设计、运行控制、调度管理、技术标准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舒印彪评价说:“这些工作,使我们对风电的发展规律和特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对风电的掌控能力得到了提升,为未来风电的进一步大规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